为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全面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促进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2020年5月25日至7月15日开展本学期 “教学质量月”。活动期间,以《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契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东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教学质量月”活动期间,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了东华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校级重点教材、校级新工科新文科新理科项目中期检查、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校级“专创融合”教改项目、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上海市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能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各项活动开展顺利、扎实有效。
一、吐故纳新,推动培养方案重构、优化专业布局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开展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契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按照“重文、厚理、精专、融合”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文化素质类课程育人作用,夯实数理基础,凝练专业课程,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型和挑战度建设,强化德育元素融入,着力构建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双万计划”申报工作为契机,认真研究各专业的发展路径,提升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月”期间,成功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纺织工程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获批2个上海市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艺工融合的纺织品设计专业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环管融合双学士学位创新领导力复合人才培养项目”;申报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供应链管理三个本科新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开展了自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工作。
表1 本科专业布局优化
序号 | 类型 | 名称 |
1 | 第二学士学位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 第二学士学位 | 纺织工程 |
3 | 上海市双学位项目 | 艺工融合的纺织品设计专业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
4 | 上海市双学位项目 | 环管融合双学士学位创新领导力复合人才培养项目 |
5 | 申报新专业 | 人工智能 |
6 | 申报新专业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7 | 申报新专业 | 供应链管理 |
二、以赛促教,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育计划
学校一贯重视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学院推荐基础上,学校组织初选赛,选出12位入围教师进行培训。在历经“初赛选拔-入围选手以赛带训-最终选拔-校内外专家指导-礼仪培训”等环节后,6位老师代表学校参加了5个组别的比赛,并斩获佳绩。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2项。
表2 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名单
名次 | 姓名 | 学院 | 组别 |
一等奖 | 于嵩昕 | 人文学院 | 社会科学 |
二等奖 | 陈磊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自然科学应用学科 |
二等奖 | 温润 | 纺织学院 | 人文学科 |
优秀奖 | 许贺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自然科学基础学科 |
优秀奖 | 周申华 | 机械工程学院 | 自然科学应用学科 |
其中,人文学院于嵩昕获“社会科学”组一等奖,信息学院陈磊获“自然科学应用”组二等奖,纺织学院温润获“人文科学”组二等奖,环境学院许贺获“自然科学基础”组优秀奖,机械学院周申华获“自然科学应用”组优秀奖。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鼓励教师以“青春在讲台”为主题,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进一步树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思政”实践,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上舍得花时间,做好教学设计,认真备课,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图1 我校教师在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再获佳绩
三、对接一流,统筹规划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推进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立项建设一流课程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沪教委高〔2020〕30号)文件精神,为培育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组织学院申报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包含线下课程、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示范性全英语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7月2日组织召开2020年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会议,共收到申报书127份,其中优质在线课程3门,线下课程4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6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7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示范性全英语课程5门。现场评审共设5个会场,119位教师参加了课程申报答辩。经专家评审,最终共立项80门课程。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评审工作,旨在引领学院课程建设方向,为教师团队搭建平台,促进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推动我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表3 2020年东华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结果(80门)
序号 | 推荐类别 | 申报学院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1 | 社会实践课程 | 纺织学院 | 综合训练 | 薛文良 |
2 | 示范性全英语课程 | 纺织学院 | 针织学 | 李炜 |
3 | 纺织学院 | 《纺织材料学》全英文 | 蒋秋冉 | |
4 |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 环境学院 | 传热学 | 苏亚欣 |
5 | 服装学院 | 女装结构设计 | 王建萍 | |
6 | 管理学院 | 网页制作技术 | 曹海生 | |
7 | 理学院 | 高等数学实验 | 胡良剑 | |
8 | 管理学院 | 金融风险管理 | 朱淑珍 | |
9 | 纺织学院 | 纺织材料学 | 于伟东 | |
10 | 化生学院 | 染料化学 | 何瑾馨 | |
11 | 计算机 |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 | 刘晓强 | |
12 | 理学院 | 高等数学(微积分) | 寇春海 | |
13 | 纺织学院 | 非织造学 | 靳向煜 | |
14 | 管理学院 | 决策支持系统导论 | 张科静 | |
15 | 管理学院 | 时尚供应链管理 | 沈滨 | |
16 | 化生学院 | 有机化学 | 黄焰根 | |
17 | 纺织学院 | 纺织结构成型学:织物成形 | 胡吉永 | |
18 | 化生学院 | 纤维化学与物理 | 蔡再生 | |
19 | 线下课程 | 环境学院 |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 | 薛罡 |
20 | 服装学院 | 服装生产管理 | 李敏 | |
21 | 服装学院 | 服装造型-平面构成及实技(5) | 王朝晖 | |
22 | 化生学院 | 染整工艺原理 | 赵涛 | |
23 | 机械学院 | 机械原理 | 孙志宏 | |
24 | 信息学院 | 通信电子电路 | 仇润鹤 | |
25 | 信息学院 | 信号与线性系统 | 白恩健 | |
26 | 服装学院 | 建筑室内设计(1)—住宅室内设计 | 刘晨澍 | |
27 | 机械学院 | 液压与气动技术 | 孟婥 | |
28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 机械学院 | 自选综合实验 | 陈玉洁 |
29 | 服装学院 | 服装个性化定制虚拟仿真实验 | 方方 | |
30 | 在线课程 | 环境学院 | 环境监测 | 马春燕 |
31 | 示范性全英语课程 | 时尚学院 | 设计思维 | 顾力文 |
32 | 纺织学院 | 织物组织结构 | 庄勤亮 | |
33 |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 化生学院 | 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 | 张煊 |
34 | 计算机 | 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 | 宋晖 | |
35 | 计算机 | linux系统 | 燕彩蓉 | |
36 | 马克思学院 | 锦绣中国 | 王治东 | |
37 | 信息学院 | 自动检测技术 | 韩芳 | |
38 | 服装学院 | 设计大师作品分析 | 陈彬 | |
39 | 管理学院 | 服务管理 | 吴晓隽 | |
40 | 化生学院 | 微生物学 | 张兴群 | |
41 | 化生学院 | 染整工艺实验 | 陈英 | |
42 | 纺织学院 | 纺织品设计学 | 张瑞云 | |
43 | 纺织学院 | 针织学(1) | 张佩华 | |
44 | 化生学院 | 无机化学 | 邢彦军 | |
45 | 服装学院 | 顶级T台造型设计艺术 | 刘健芳 | |
46 | 管理学院 | 财务管理 | 陈凌云 | |
47 | 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曾月明 | |
48 | 计算机 | 软件工程导论 | 石秀金 | |
49 | 计算机 | 数据库系统原理 | 丁祥武 | |
50 | 计算机 | 编译原理 | 万燕 | |
51 | 计算机 | 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 | 王志军 | |
52 | 服装学院 | 立体塑形技术 | 刘雁 | |
53 | 服装学院 | 服装造型-平面构成及实技(2) | 崔志英 | |
54 | 材料学院 |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 | 王海风 | |
55 | 纺织学院 | 专业课实验(1) | 陈文娟 | |
56 | 计算机 | 程序设计基础 | 黄秋波 | |
57 | 材料学院 | 复合材料学 | 滕翠青 | |
58 | 材料学院 | 高分子物理 | 马敬红 | |
59 | 线下课程 | 环境学院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 李登新 |
60 | 环境学院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 高品 | |
61 | 理学院 | 大学物理 | 钟平 | |
62 | 材料学院 | 生产实践 | 游正伟 | |
63 | 机械学院 | 机械设计 | 吕宏展 | |
64 | 马克思学院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陈向义 | |
65 | 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学 | 杨帅 | |
66 | 外语学院 | 英语听说2 | 张琳 | |
67 | 服装学院 | 童装设计 | 崔玉梅 | |
68 | 环境学院 | 环境材料 | 张丽莎 | |
69 | 机械学院 |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1 | 于海燕 | |
70 | 理学院 | 量子力学 | 陆爱江 | |
71 | 人文学院 | 行政案例分析(双语) | 刘奕 | |
72 | 信息学院 | 过程控制系统 | 陈磊 | |
73 | 服装学院 | 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 | 余继宏 | |
74 | 化生学院 | 染整工艺设备 | 王炜 | |
75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 信息学院 | 自动化专业综合实习 | 齐洁 |
76 | 服装学院 | 服装造型-纸样基础 | 宋丹 | |
77 | 服装学院 | 服装厂设计与现场管理 | 杜劲松 | |
78 | 计算机 | 网络攻防实践 | 李悦 | |
79 | 在线课程 | 服装学院 | 服装专业英语 | 于晓坤 |
80 | 服装学院 | 图形设计 | 吴亮 |
图2 召开2020年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会
7月9日,召开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评审。上海市重点课程申报评审工作,鼓励课程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科学性、先进性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法创新。55位老师现场汇报答辩,经专家评审推荐23项课程申报“2020年度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
表4 推荐申报2020年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23门)
序号 | 课程类型 | 学院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1 | 在线课程 | 服装学院 | 服装纸样设计CAD | 张向辉 |
2 | 外语学院 | 英语3 | 张琦 | |
3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 机械学院 | 自选综合实验 | 陈玉洁 |
4 | 计算机 | 网络攻防实践 | 李悦 | |
5 | 线下课程 | 服装学院 | 建筑室内设计(1)— 住宅室内设计 | 刘晨澍 |
6 | 人文学院 | 传播学概论 | 杨桃莲 | |
7 | 人文学院 | 行政案例分析 | 刘奕 | |
8 | 纺织学院 | 纺织品数码印花工艺与实践 | 王华 | |
9 |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 理学院 | 高等数学实验 | 胡良剑 |
10 | 纺织学院 | 纺织品设计学 | 张瑞云 | |
11 | 服装学院 | 服装市场营销 | 李敏 | |
12 | 服装学院 | 环境设计专业手绘技法表现 | 刘晓东 | |
13 | 计算机 | 程序设计基础 | 黄秋波 | |
14 | 管理学院 | 中级宏观经济学 | 赵君丽 | |
15 | 环境学院 | 传热学 | 苏亚欣 | |
16 | 材料学院 | 大型材料加工实验 | 吴文华 | |
17 | 管理学院 | 网页制作技术 | 曹海生 | |
18 | 管理学院 | 公司金融 | 赵红岩 | |
19 | 外语学院 | 同声传译 | 张曦 | |
20 | 信息学院 | 电子技术A | 陈根龙 | |
21 | 社会实践课程 | 服装学院 | 服装表演实践课:毕业实习 | 刘健芳 |
22 | 服装学院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与社会实践 | 陈彬 | |
23 | 全英语课程 | 服装学院 | 包容性设计 Inclusive Design | 袁姝 |
图3 召开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评审
(二)构建高水平教材,助力“双一流”建设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年3号)通知要求,加强我校教材建设,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拟建设一批校级本科重点教材。7月15日,召开校级本科重点教材评审会,47位老师参加现场答辩,经专家评审,共立项30本本科重点教材。
表5 2020年东华大学校级本科重点教材立项(30本)
序号 | 学院 | 教材名称 | 负责人 |
1 | 理学院 | Matlab数学实验 | 胡良剑 |
2 | 计算机学院 | 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第二版) | 宋晖 |
3 | 机械学院 | 智能制造系统:模型、技术与运行 | 张洁 |
4 | 管理学院 | 金融风险管理 | 朱淑珍 |
5 | 机械学院 | 人因工程设计及精彩案例解析 | 唐智 |
6 | 纺织学院 | 纺织品设计学 | 张瑞云 |
7 | 服装学院 | 空间设计思维与手绘表达 | 刘晓东 |
8 | 信息学院 |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系统 | 王直杰 |
9 | 服装学院 | 纺织品数字艺术设计 | 沈沉 |
10 | 服装学院 | 女装结构设计(上装篇) | 王建萍 |
11 | 化工学院 | 无机化学 | 邢彦军 |
12 | 机械学院 | 纺织机械设计基础 | 陈革 |
13 | 机械学院 | 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 | 周其洪 |
14 | 服装学院 | 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篇 | 刘咏梅 |
15 | 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曾月明、刘长奎 |
16 | 化工学院 | 染整工艺原理(上下册) | 赵涛 |
17 | 理学院 | 量子物理 | 伍滨和 |
18 | 服装学院 | 染织绣经典图案与工艺——从服装到家纺设计 | 汪芳 |
19 | 机械学院 | 画法几何(工程图学基础) | 于海燕 |
20 | 化工学院 | 生物化学反应工程学 | 张兴群 |
21 | 环境学院 | 工程流体力学 | 刁永发 |
22 | 机械学院 | 机械原理 | 孙志宏、 华大年 |
23 | 服装学院 | 服装解剖学 | 宋婧 |
24 | 材料学院 | 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 滕翠青 |
25 | 服装学院 | 时装设计大师作品分析 | 陈彬 |
26 | 纺织学院 | 非织造材料及其应用 | 王洪 |
27 | 外语学院 | 日语学概论 | 张厚泉 |
28 | 服装学院 | 创意图形 | 李海峰 |
29 | 服装学院 | 服装纸样设计CAD | 方方 |
30 | 服装学院 | 标志与符号设计-思政育人新设计教学 | 林峰 |
四、重点教改,立项专创融合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一)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设一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认定一批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层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发挥校级实验中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推动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属于“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之一,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重要举措。6月12日,召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19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7个虚拟仿真课程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基本情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充分展示了项目的独到之处。经过专家评审,17个项目获批2020年度校级项目立项。
表6 2020年东华大学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7个)
序号 | 学院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评审结果 | 项目编号 |
1 | 材料学院 | 高温高压聚合PET虚拟仿真综合实验 | 吴文华 | 重点 | ZD202001 |
2 | 人文学院 | 融媒体背景下重大公共事件危机公关 | 苏状 | 重点 | ZD202002 |
3 | 机械学院 | 精密静压轴承特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 闫如忠 | 重点 | ZD202003 |
4 | 化生学院 | 涤棉混纺织物连续染色实验 | 赵涛 | 重点 | ZD202004 |
5 | 纺织学院 | 全自动气流纺纱机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 王新厚 | 重点 | ZD202005 |
6 | 理学院 | 基于移相技术的激光干涉仪虚拟仿真实验 | 钟平 | 重点 | ZD202006 |
7 | 服装学院 | 服装厂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 杜劲松 | 一般 | YB202001 |
8 | 人文学院 | 色彩混合虚拟实验 | 吴悠 | 一般 | YB202002 |
9 | 管理学院 | 跨境物流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黄基诞 | 一般 | YB202003 |
10 | 环境学院 | 高成本环境监测实验虚拟仿真建设 | 余阳 | 一般 | YB202004 |
11 | 环境学院 | 流体力学综合虚拟仿真实验 | 刘建奇 | 一般 | YB202005 |
12 | 纺织学院 | 自调匀整并条机虚拟仿真实验教 | 李志民 | 一般 | YB202006 |
13 | 机械学院 | 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车间 | 吕佑龙 | 一般 | YB202007 |
14 | 机械学院 | 混合原型虚拟设计实验 | 唐智 | 一般 | YB202008 |
15 | 化生学院 | 纳米纤维血管支架的制备及生物学检测虚拟仿真综合实验 | 何创龙 | 一般 | YB202009 |
16 | 化生学院 | 长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的发酵、分离纯化及免疫活性测定虚拟仿真实验 | 张兴群 | 一般 | YB202010 |
17 | 机械学院 | 基于虚拟仿真的工业产品 | 周丰 | 一般 | YB202011 |
图4 召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
为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中心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的学习与交流,7月3日,召开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申报交流会。材料学院、环境学院、理学院、服装学院和机械学院7个中心汇报了在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情况,交流了建设经验与遇到的问题。经过专家评审,4个项目获批校级实验中心。
表7 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
序号 | 学院 | 中心名称 | 类型 | 负责人 | 评审结果 |
1 | 理学院 | 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 实验教学中心 | 钟平 | 校级认定 |
2 | 服装学院 |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 实验教学中心 | 王朝晖 | 校级认定 |
3 | 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吴文华 | 校级认定 |
4 | 机械学院 | 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狄平 | 校级认定 |
图5 召开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申报交流会
(二)注重创新跨界整合,积极申报教改项目
6月18日,召开新工科、新文科、新理科教改项目中期汇报交流会,29位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经过专家评审,其中10个优秀项目获得校级重点资助。学校将充分发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群的平台作用,定期组织项目交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加大推进校际协同、汇聚企业资源,为我校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表8 2019年校级新工科新文科新理科项目(29项)
序号 | 学院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评审结果 | 项目编号 |
1 | 信息学院 | 面向电类新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共融机器人技术实验室建设 | 刘华山 | 优秀 | YX2020001 |
2 | 材料学院 | 工业4.0和智能制造国家战略背景下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 王燕萍 | 优秀 | YX2020002 |
3 | 人文学院 | 融媒体背景下的数字战略公关人才培养 | 苏状 | 优秀 | YX2020003 |
4 | 管理学院 | 东华大学-驴妈妈在线旅游实践基地 | 吴晓隽 | 优秀 | YX2020004 |
5 | 机械学院 | 新时期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建设 | 周其洪 | 优秀 | YX2020005 |
6 | 纺织学院 | 纺织工程示范专业建设 | 许福军 | 优秀 | YX2020006 |
8 | 纺织学院 | “卓越纺设”优秀实践基地建设 | 薛文良 | 优秀 | YX2020007 |
7 | 化工学院 | 轻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 | 赵涛 | 优秀 | YX2020008 |
9 | 机械学院 | 面向新工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 | 周丰 | 优秀 | YX2020009 |
10 | 环境学院 | 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下环境工程示范专业建设 | 黄满红 | 优秀 | YX2020010 |
11 | 人文学院 | 面向时尚产业的法学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 | 焦传凯 | 通过 | TG2020001 |
12 | 材料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工程“互联网+智能化”特色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 吴文华 | 通过 | TG2020002 |
13 | 材料学院 | 开发无机材料优秀实践基地,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 | 王海风 | 通过 | TG2020003 |
14 | 管理学院 | 金融大数据分析专业建设 | 吉余峰 | 通过 | TG2020004 |
15 | 管理学院 | 校企合作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秀实践基地群建设 | 陈凌云 | 通过 | TG2020005 |
16 | 人文学院 | 融媒体演播原理与实践 | 唐承鲲 | 通过 | TG2020006 |
17 | 人文学院 | 虚拟现实与仿真公共管理应用实验室建设 | 刘海峰 | 通过 | TG2020007 |
18 | 外语学院 | 新经济视野下英语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 张曦 | 通过 | TG2020008 |
19 | 外语学院 | 基于“双万”专业建设的日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赵萍 | 通过 | TG2020009 |
20 | 计算机学院 | 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项目 | 李锋 | 通过 | TG2020010 |
21 | 机械学院 |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培养基地建设 | 陆金生 | 通过 | TG2020011 |
22 | 机械学院 | 新工科建设中工业设计系优秀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 沈琼 | 通过 | TG2020012 |
23 | 纺织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现代纺织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 | 王富军 | 通过 | TG2020013 |
24 | 纺织学院 | 面向新材料新功能和智能制造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 王洪 | 通过 | TG2020014 |
25 | 环境学院 | 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校企协同培养基地 | 陈小光 | 通过 | TG2020015 |
26 | 环境学院 | 环境科学专业新理科特色实验室及示范专业建设 | 赵晓祥 | 通过 | TG2020016 |
27 | 服装学院 | 多元与跨界合作下的创新服装与艺术设计教学 | 汪芳 | 通过 | TG2020017 |
28 | 服装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示范专业建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张向辉 | 通过 | TG2020018 |
29 | 理学院 | 依托物理学术竞赛的物理创新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 钟平 | 通过 | TG2020019 |
图6 召开新工科新文科新理科教改项目中期汇报交流会
6月24日,组织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汇报交流会。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以创新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或团队探索潜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过程,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其在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2个创新实践活动基地负责人就项目总体情况、工作举措、基地育人成效等做汇报交流,包括5项上海市级基地,1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另有3家基地经专家评审新获批为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经专家评审,确定对22个大学生创新活动实践基地予以校级立项建设。
表9 2020年东华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22个)
序号 | 学院 | 基地名称 | 负责人 |
1 | 管理学院 | 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决策仿真大赛 | 董平军 |
2 | 机械学院 | “上图杯”先进成图技术大赛 | 周其洪 |
3 | 计算机学院 | 上海市大学生网络安全大赛 | 石秀金 |
4 | 服装学院 | 汇创青春服装类文化作品展示基地 | 王朝晖 |
5 | 理学院 | 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 尤苏荣 |
6 | 理学院 | 全国光电设计实物竞赛基地 | 钟平 |
7 | 人文学院 | 大学生计算机创作竞赛基地 | 吴志刚 |
8 | 服装学院 | 服装可穿着艺术设计竞赛基地 | 周洪雷 |
9 | 机械学院 | 机械设计类竞赛基地 | 陈玉洁 |
10 | 信息学院 | 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 张光林 |
11 | 化工生物学院 | 化学实验竞赛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 邢彦军 |
12 | 材料学院 | 高分子材料实验技能大赛基地 | 吴文华 |
13 | 外语学院 | 英语类竞赛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 庞炳良 |
14 | 外语学院 |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基地 | 庞炳良 |
15 | 计算机学院 | ACM竞赛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 黄永锋 |
16 | 计算机学院 |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及软件设计类竞赛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 石秀金 |
17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 宋晖 |
18 | 环境学院 | 化工实验原理知识竞赛基地 | 王军 |
19 | 环境学院 |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拜耳青年环境特使”基地 | 刘亚男 |
20 | 服装学院 |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文化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教学基地 | 彭波 |
21 | 人文学院 | 东华大学新闻中心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 吴志刚 |
22 | 环境学院 | 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技术竞赛基地 | 宋燕西、张艾 |
图7 召开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汇报交流会
五、夯实质量,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实质等效
(一)开展中期教学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为确保教学效果,对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教务处组织了为期2周的线上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各学院组织院级教学督导及骨干教师对本学院课程进行检查,教务处也组织人员对全校课程进行抽查。各学院共计检查292门课程,其中优秀课程238门。教务处人员检查课程46门,其中优秀课程40门。
(二)线上线下实质等效,期末考试云端考
本学期期末考试,线上课内考核课程共计1078门(1739门次),累计参加线上考试学生80605人次;考试周内线上考试共有120门课程(662门次),累计参加线上考试学生30235人次,监考老师1242人次,教务处和各学院共进行云巡考498场次。本次期末线上考试是我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行的首次大规模线上考试。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是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学校对线上考试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强化教学服务,深化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今后探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将继续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东华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为指导,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积极建设新工科、新文科、新理科,积极筹备未来技术学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及体制机制创新,夯实人才培养基础,重构培养方案,坚持“五育并举”,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