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典型案例——环境学院马春燕教师团队

来源:赵卫花发稿时间:2020-05-19浏览次数:1205

基于“两性一度”标准的线上教学模式建设

——以“环境监测”课程在线教育为例

   “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作为“金课”的标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要求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方法。依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课程组力图将“环境监测”课程打造成真正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金课”。

一、课程建设基础

东华大学“环境监测”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配套教材是由主讲教师奚旦立主编、马春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监测》(第五版,2019)和《环境监测实验》(第二版,2019),该套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中“环境监测”课程应用最多的教材,自1986年出版第一版以来,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好评。

在前期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基础上,本课程于20179月正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了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成为我国第一门“环境监测”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DHU-1002080025)。课程包含87个知识点视频,204道测试题和作业题,69道讨论题,期末考试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共120题。

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间的内在关系,精心构建慕课课程框架。利用开放平台的交流单元,设置启发式讨论题、课后作业题、测试题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再把这些问题按照逻辑关系与认知规律串联起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将看似独立、分散的独立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系统的环境监测学科内容。在体现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的同时,注重课程的深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以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东华大学“环境监测”慕课自上线后,分别在每年春季、秋季各开设一期,目前正在开设第六期,选课人数已超5000人)。

二、课程实施方法

2.1 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本次校内班级线上教学的要求,采用“中国大学MOOC+慕课堂”教学平台+云盘资源+微信群+腾讯会议的多手段、多平台、多途径并用,保证教学工作准时正常开展。依托现有“环境监测”慕课,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但充分认识慕课的“大规模”、针对性差的特性,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立“环境监测”慕课堂,利用慕课堂的签到、点名、练习、慕课视频学习进度统计、作业完成情况统计等功能,实现对本班级学生的课堂管理。

开课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明确利用“环境监测”慕课搭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提供低阶的测评,掌握环境监测是什么;利用慕课堂+腾讯会议直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设计高阶的活动与测评,掌握如何解决环境监测相关问题。制定了《线上学习计划安排》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按章节梳理《学习重点与难点》,关注难点的学习情况,围绕重点设计高阶活动与测评。通过精心备课,慕课短视频知识点讲解,录播学习重点及难点解析、平台交流讨论答疑等教学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课前,利用微信群提醒学生每次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做好预习工作。利用慕课堂备课,结合学习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题、讨论题,同时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设计启发式、探究式的题目,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课中,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采用慕课知识点视频学习,利用慕课堂完成签到、练习题、讨论题。严格规定必须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即下课后关闭相关功能,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加大学生学习投入。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微信群中进行答疑。或利用腾讯会议的直播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现场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课后,汇总整理学生练习题、作业情况,针对突出集中问题进行解析,设计高阶活动与测评。


2.2 考核评价方式探索

在线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两性一度”中的“挑战度”也提到了严格考核评价的要求。因此通过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激励、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在课程大纲中将平时成绩占比有原来的30%提高到50%,并详细说明平时成绩的得分构成,突出平时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学生参与度要求,以及对练习题、作业题准确度要求,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提高平时成绩占比,也能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三、课程实施效果

3.1 学习效果

“环境监测”慕课已完整开设5期,课程的内容、教学形式等获得了广大学习者的认可与好评。学生评价反馈有“由浅入深,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点与时俱进!系统地学习了环境监测的内容,超赞!”、“学习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环境的知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总之这堂课让我收获颇丰”等等。

目前本校学生的线上教学已开设7周,上课11次。课堂的出勤率为100%,无旷课现象,95%以上的学生能按时学习视频知识点,提交练习题和作业题。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学生能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等途径解决问题。

3.2 教授效果

本课程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除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外,还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于本课程组新进教师徐晨烨老师,首先,指导徐老师参与慕课建设。将徐老师科研背景与环境监测课程内容相结合,在慕课中增设了高级仪器分析的知识点视频,既让徐老师了解了慕课的构成以及运行维护,又增加了慕课内容的前沿性;其次,在本学期开课前,与徐老师商量讨论《线上学习计划安排》和《学习重点与难点》等相关课程文件的内容,探讨高阶教学活动的设计,促使徐老师熟悉掌握课程内容;再次,在开课过程中,指导徐老师解答学生的提问,提高对知识点内涵的认识。通过课程建设,帮助徐老师完成了从一名博士研究生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4.1 线上教学形式对案例分析等高阶教学活动实施的局限性

截止至今,课程学习以低阶的知识点理论学习为主,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开展过问题讨论及学习重点、难点剖析。根据教学计划,尚未开展基于案例分析的高阶教学活动。由于线上讨论课无法通过眼神交流,观察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及接受度,对于某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较低。其解决方式是分组进行,以5人左右为一组,分批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要求教师更严格负责的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参加每组的讨论,督促学生必须认真参与,获取相关知识。

4.2 线上教学形式对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环境监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理论学习后,通过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加强巩固并进一步拓展理论知识。目前开展的线上教学以理论课为主,在慕课知识点视频中,穿插了部分实验演示视频,丰富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但作为不可或缺的实验课程,如何实现线上教学,能使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并能独立撰写完成实验报告,其教学形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因此,本课程组下一步工作计划是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环境监测”实验特点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实践教学的线上开展。

文章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系——马春燕 徐晨烨 余阳